背景图

揭秘曾国藩的人生,答案只在这三个字。

来源:沐鸣娱乐 作者:沐鸣娱乐 日期:2023-06-03 20:43

作为晚清末年的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,曾国藩文正公,一生修身律己,端庄厚重,恪守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古训,故而享有一代大贤的美誉。

总结他的为人处世之道,不过简单三个字,却能守住一辈子。

揭秘曾国藩的人生,答案只在这三个字。

1.“勤”

近代民主先驱梁启超先生评价曾国藩:“文正,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,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。”

虽然官至两江总督和武英殿大学士,但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,曾国藩并不能称得上是个聪明人,甚至可以说,他是有些愚笨的。

所以,天赋不高的曾国藩,自幼就被父亲教导:凡事皆要勤奋,勤能补拙。

曾有这样一个趣闻轶事:某天夜里,曾国藩在家中背书,遇到一篇文章,无论读多少遍都背不下来。

恰好这时,有个盗贼藏身于曾国藩的屋檐下,想等他熄灯睡觉后行窃。没想到,曾国藩竟跟文章死磕到深夜,不背下来坚决不愿睡觉。

忍无可忍的窃贼直接推门进去,说道:“背这么多遍都背不下来,还当什么读书人?”讲完自己就背了一遍,然后扬长而去。

从这小小的细节中,就能看出,曾国藩的“勤”并非一时心血来潮,而是实打实地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与人生信条。

“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惰字致败。”

过人天资,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普通人的差距,恰恰需要靠勤奋来拉开。不聪明并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,资质不足,却还没有勤快的自觉。

哪怕后来的曾国藩,已经身居高位,也始终不敢忘却“勤”字诀:“为官者,当有五勤。即身勤、眼勤、手勤、口勤、心勤。

若你还在闲散度日,就不要抱怨自己为何默默无名了。毕竟春去秋来,春华秋实,时间作为最公平的记录者,从不偏袒任何人。

2.“恒”

2009年,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中,提出了有名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:任何人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则需锤炼一万小时。

由此延伸,如果按一周工作五天来计算,在达到目的之前,起码耗费了五年时间。

不少人对这个理论深以为然,却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,曾国藩就指出:“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”甚至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,他也再三强调:“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。

恒,容易得对于任何人来说,没有门槛,可又困难得让人望而生畏。毕竟坚持一两天没问题,但坚持一个月,坚持一年,坚持一辈子,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。

曾国藩为了确保言行节制而有规律,曾自行订下十二条功课,小到静坐早起,大到慎言保身,无一不严格执行。

除了行为极度持之以恒,他内心的恒定力也一直为人称道。

同为湘军重要首领,胡林翼的成就之所以不及曾国藩,就在于胡常“临事变其初计”。反观曾国藩,一旦看准之后做出决策,就会贯彻到底,绝不因外界施加的压力而慌乱变动。

这大概就是《孟子》所说的“不挫于物”吧,曾国藩为官以德,辅政以忠,这么多年来始终保持本心,未曾被他人外物的非议所扰。

最终,曾公亦凭借这一股恒定之气,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开荒拓土,才有了中国第一艘轮船,第一所兵工学堂,第一批自主印刷翻译的西方书籍,第一批赴美留学生。

3.“专”

穷经必专一经,不可泛鹜。”是曾国藩读书的准则,意思就是读书讲求专一,不可泛泛而读,不求甚解。

为此,曾国藩还专门提出了一套独家的读书方法:若有一句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,就绝不往下继续看。今天读不明白,明天接着读,今年解读得不够精准,来年继续。

“此所谓耐也。”可想而知,曾国藩对专注程度的要求是极高的。而从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上,可以感受到他的为人与行事作风。

好比曾国藩就时常自我反省,是否“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”,是否存在“做这样想那样,坐这山想那山。”随后,才会在家书中写下:“用功譬若掘井,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,何若老守一井,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?”

他深知,与“专”相对的,是投机取巧。而人生,不能一辈子吃好运的软饭。

将未来全部押在充满变数的机缘巧合之上,或许能换来短暂的惬意日子,但风口随时会变。待到那时,才发现自己没有专长积淀去应付,已经为时已晚。

世界上哪会有那么多的捷径可走,事业起于积微,功名来源寸累。所谓的成功学,其实也就是“专学”罢了。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传达的道理一样:不疲于专注一事。

结束语:

天降大任,曾国藩正是凭借着“勤、恒、专”简单三字,踏实行事一生,才有了受后人瞻仰的功业伟绩。

其实,道理无需多大,哪怕是对生活琐事的思考与坚守,已经足够有力,支撑着我们的小船,在人生大海中扬帆远航。